文传学子化身“声音魔术师”,闽南大戏院配音盛典绽放专业魅力

撰稿:2024级新闻学专业 王晓楠 编辑:宣传中心 唐慎言 发布时间: 2025-10-30



20251026日晚,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作为特邀嘉宾,登上闽南大戏院2025“声临其境”年度配音盛典的舞台,他们以精彩纷呈的配音与拟音表演,用声音重塑角色灵魂,以日常道具创造影视音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合艺术与创意的沉浸式声音盛宴。



群像配音张力十足,情绪拿捏精准入微

演出中,同学们展示了影视剧经典片段的配音。四位配音组成员通过密切配合,精准捕捉每个角色的性格特质与情绪起伏。无论是激烈的对峙场面,还是细腻的情感独白,他们皆能以声音为媒介,通过角色理解和情感带入、口型与节奏匹配及空间意识与情境还原的技巧,将剧情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为达到声音与画面的完美契合,同学们在演出前进行了高强度、高密度的排练。从气息控制到声音控制,从情绪表达到团队协作,他们反复打磨,力求每一句台词都充满层次感与感染力。





拟音表演惊艳全场,日常道具变身“声音魔术”

除了配音演出,同学们还化身“声音魔术师”,现场展示拟音艺术的魅力,利用拉菲草、棉花棒、扇子、棉质外套、饼干等日常物品,模拟出脚步声、钓鱼声、篝火声等丰富音效,揭开影视幕后“拟音师”这一职业的神秘面纱。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现场邀请了观众上台亲身体验拟音创作。在拟音师的引导下,观众亲手操作道具,配合视频画面制造声音,感受“电影声音”诞生的奇妙过程。这一互动环节拉近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让大家了解到了声音魔术师幕后的创作过程。





教师寄语:从“声音像”到“角色魂”,艺术之路由此延伸

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葳表示:“文传学子在‘声临其境’的舞台上展现了对配音艺术的热爱与探索。希望大家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不仅追求声音的‘像’,更能挖掘出角色的‘魂’。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让每一句台词都充满感染力。”她强调,本次实践活动成为同学们专业成长的新起点,未来继续在声音的世界里持续深耕。

音频研究与创作中心副主任李子易老师则从拟音教学的角度分享道:“在声音课堂上,我们曾一起探索如何用一件棉质外套营造战场风声,甚至用一颗包菜幻化成打斗音效。同学们的实践舞台不仅是拟音技巧的展示,更是探寻声音世界的桥梁。优秀的拟音就像一位魔术师,能让观众‘听见’画面之外的时空。”



学子深耕专业舞台,声音艺术教育见成效

本次参演不仅是我院实践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同学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舞台表现的重要契机。从思考声音、寻找道具到配合画面,拟音组的同学全程亲力亲为;配音组则通过苦练配合,实现声音与画面的无缝衔接。同学们用热情与专业点燃了整个剧场,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久久不愿离场。

配音组表演同学2022级新闻学专业胡赫达说:“在‘声临其境’配音盛典当中,我感受到了配音带来的魅力与震撼,每一次配音,都是与原角色对话的过程。在配音练习中,需要不断掌握原角色当时的内心感受与情感,将情感融入声音中。”

拟音组表演同学2024级新闻学专业王晓楠说:“从反复调试道具到与队友精准配合,我们不仅亲手还原出影片中的各种音效,更体会到拟音作为‘声音魔术’的独特魅力。当观众在我们的引导下亲身体验创造声音的过程时,那种成就感无以伦比。”



以声音为场,奔赴更广阔实践舞台

以声为场,构筑叙事舞台的视听新空间。师生们通过一系列舞台与作品实践,探索不同维度的声音意识:声音,早已从表意的工具,引申为叙事的载体。它是角色的内在心境,是氛围空间的架构,是直指人心的联动情感。在“声音产业”的新赛道:沉浸式有声剧、AI语音定制及城市声景等听觉领域中,师生们将继续以声音为媒介,传递情感、讲述故事、创造声音的无限可能。





撰稿:2024级新闻学专业 王晓楠

摄影:闽南大戏院

审核:人文与传播学院 邓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