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25-01-03
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
中心建设历程
中心简介
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于2021年9月,团队核心成员高级职称3人,海外工作经验1人,其中丰富乡村振兴“双师型”教研人员10人。在新文科服务乡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心拥有省市级科技特派员数名,1个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持续服务21个乡村,获校级创新团队荣誉。服务成果荣获“福建省科技特派员优秀工作案例”“漳州市优秀科技特派员”“漳州市优秀女科技特派员”“华安县优秀女科技特派员”等多项殊荣。
中心建设历程
2019年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赴高安镇九且自然村调研
2020年10月人文与传播学院华安“三创”基地建立
2021年5月人文与传播学院与华安县文体旅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1年9月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仪式
中心组织架构
中心特色
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自2019年初步创建,通过与华安大地土楼保护局及九且乡村等合作伙伴的紧密协作,不仅有效推动了当地乡村的全面发展,还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艺乡建”文传特色,为乡村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1、专业服务乡村为抓手
中心首先确立了以专业服务乡村为核心的工作导向,聚焦于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通过组建专业团队,深入乡村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每一项服务都能切实促进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
2、教学+乡村服务为融合
中心积极探索“教学+乡村服务”的融合模式。通过设立耕读园项目、青训营项目等,将高等教育人才引入乡村,既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本土人才,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对乡村的理解与情感联结。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提升了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3、乡村科研为积累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中心重视乡村科研的积累与转化。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围绕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这种科研积累不仅提升了中心的学术影响力,也为乡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跨院系、跨专业合作
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的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框架下,我们汇聚了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智慧与力量,共同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
5.党建活动的思政融入
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易新副主任带领师生队伍赴华安调研,华安三创基地也融入了乡村党建和思政教育。
中心成果介绍
乡村服务
1、特色的边疆乡村服务
1.1 2021开启的新疆乡村服务
苏新春院长“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杰出代表,多次深入新疆喀什地区,以语言学专家的身份,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研活动,为边疆乡村的教育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了更好地服务边疆乡村教育,苏新春院长还积极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厦门大学与喀什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不仅在喀什大学担任教学任务,还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语言学人才。同时,他还与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共同组建了“南疆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与研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语言使用情况调研和教学活动,为边疆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新春院长深入新疆喀什农村调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1.2 2021西藏八宿县藏香猪的宣传服务
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我们中心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精心打造了一支由8名充满激情与责任感的志愿服务学生团队,他们将聚焦昌都八宿县的瑰宝——藏香猪,开展一系列宣传服务活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基地建设
2022年5月11日,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与福建华安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教学实习与“三创”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在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举行。这是我院在华安县域境内创建的第三个“三创”实践基地。双方将在实践教学、乡村振兴等领域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
苏新春院长与华安县大地土楼保护中心主任苏意水签约 基地挂牌
2、我嘉华安微电影项目
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携手华安县文体旅局及仙都镇大地土楼等多个重要地标,共同建立了多个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实习基地,为青年学子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广阔舞台。华安县文体旅局与文传学院紧密合作,共同策划并举办了“首届校地微电影影像大赛”。中心师生深入华安县的各个角落,从仙都镇大地土楼的古朴韵味到乡村田野的生机勃勃,从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到现代生活的和谐共融,都成为了他们镜头下的精彩瞬间。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与拍摄,最终诞生了12部微电影影视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创作者们对华安县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视角。
采风 拍摄 展播
2、“九且青训营”深度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服务于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精心设计了四个课程组,即微电影组、品牌组、摄影组与调研组,共同构建了一个乡村服务课堂矩阵。这一矩阵不仅覆盖了乡村文化传播、品牌建设、视觉记录与问题调研等多个维度,还旨在形成完整的乡村产业全链化服务,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乡村品牌服务
乡村品牌服务,中心围绕乡村美育课程打造、乡村IP开发、乡村文化数字化保护以及乡村“一村一品”Vlog四个方面,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服务,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增长。
乡村调研服务
乡村调研服务探索“大学课堂”与“乡村课堂”的深度融合与互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旨在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备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乡村课堂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双向强化;乡村和大学双向互动,资源共享;精准对接,服务乡村振兴;持续创新,形成长效机制。
乡村满意度
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师生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他们与乡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成为了乡村发展的智囊团和贴心人。他们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乡村的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为乡村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
乡村振兴科研积累
1、论文:
《语言何以助力乡村振兴》发表于《语言战略研究》 苏新春
《乡村振兴中的语言问题及解决路径》发表于《喀什大学学报》苏新春
《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探索》-林筠
《普通高校乡村振兴实践教学探索(一)》曲志强
《普通高校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再探索》曲志强
《闽南空心化村庄留守老人语言生活状况调查》曲志强 林筠
2、课题
省社科:肖飞《乡村振兴语境下城乡文化认同的媒介作用机制与引导路径研究》
3、校企校地合作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在建设任务期内完成《华安微电影创作》《华安九且耕读文化博物园》等共计10个横向项目,合计经费37.66万元。先后在华安县建设“华安县高安镇九且山庄”“华安县文体旅局”“华安县仙都镇大地土楼”等多个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实习基地,与华安县文体旅局共同打造“首届校地微电影影像大赛”,拍摄12部微电影影视作品,完成国家级文化讲座、福建省及漳州市社科课题、福建省住建厅报告等,为多个乡村提供文化策划方案及智库服务。教师创作短视频作品《小村春秋》荣获2023年河南省乡村振兴局举办“第二届摄影短视频大赛”二等奖、摄影作品荣获省市县多级比赛奖项,摄影作品《绿水青山》荣获2023年厦门市乡村振兴办、厦门市文联举办“厦门市首届美丽乡村摄影摄像比赛”三等奖等。
微电影作品《娜鲁湾》(杨健和林筠老师指导、2018级广播电视专业吴家伟、林芸竹、李子玉、颜雨薇同学完成)获得2022年“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影像展”一等奖、微电影作品《晚风吹过天边月》(林筠老师指导,同样是2018级广播电视专业吴欣然、徐士雅、刘钰莹、吴铭瑕同学完成)获得2022年“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影像展”三等奖、文创产品“天宝香蕉”入围漳州市文旅衍生品设计大赛等。
团队核心成员荣获“福建省科技特派员优秀工作案例”“漳州市优秀科技特派员”“漳州市最美女科技特派员”“华安县最美女科技特派员”等诸多殊荣,团队工作案例得到“学习强国”“新福建新主流”“海峡导报”等媒体报道,创作成果在福建省电视台乡村振兴·公共频道、华安县文体旅局官方公众号“清爽华安”等平台系列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