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吴佳杰 覃薇菡 编辑:宣传中心 唐慎言 发布时间: 2022-12-29
近日,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电影家协会、泰宁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喜迎二十大·光影耀青春”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影像展评选结果揭晓,人文与传播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所完成的青春题材的微电影《娜鲁湾》(作者:吴家伟、林芸竹、李子玉、颜雨薇 指导老师:杨健)获一等奖;《晚风吹过天边月》(作者:吴欣然、徐士雅、刘钰莹、吴铭瑕 指导老师:林筠)获三等奖。这些微电影作品自策划到完成都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凝结了师生团队数十人的努力坚持不懈,此次获奖充分显示了我院影视教学与实践实力,是人我院同华安县文化体育与旅游局共建“大学生三创基地”的创作成果,也是我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的显著工作成绩。
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于2021年9月正式成立,始终积极探索以文化艺术之力助力乡村振兴的之路,积极开展乡村文脉与文化挖掘、影像呈现、品牌塑造、文化传播与报道等各项工作,先后搭建高安镇平东村“九且觅境”大学生三创基地、华安文化体育与旅游局大学生三创基地、华安大地土楼“清爽华安”影视创作基地等多个校地共建基地,并在基地基础上实际推进校地合作项目,为乡村振兴探新路、办实事。2021年5月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开始着手“华安微电影影像创作”项目,项目历时一年时间,共计完成了12部微电影作品,凝聚了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近百人制作团队的努力心血。创作期间制作组几乎走遍华安县所有村镇进行取景拍摄,得到华安县政府、文体旅局及有关村庄大力支持。这些作品通过青春洋溢的影像展现华安清新美丽的文旅风光,也记录了新时代大学生走进新乡村的所感所思,以活泼新锐的微电影故事生动演绎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主题。项目由我院院长苏新春、前华安文化体育与旅游局局长童天文担任出品人联合出品,我院专任教师许由文、邓葳、方志鑫、林筠、郭晓清、李瞻良、杨健、黄晓丽、黄洪波、陈露等共同参与,带领近百名学生团队的制作力量下乡完成。其中,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漳州市科技特派员林筠老师和华安县大地土楼保护中心主任苏意水共同担任策划执行,方志鑫老师担任制片人,从前期踩点、故事策划、项目执行,到在地制片、后勤保障等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由师生团队以及华安县在地方的通力配合、紧密联系才得以顺利完成。
摄制组在华安土楼踩点取景调研
摄制组在华安九且山庄踩点取景
这12部微电影作品有的结合了学生的毕业创作,有的专门为华安县量身定制,还有由老师亲自创作完成的作品。李瞻良老师所带领的创作团队奔赴华安县大地村大地土楼,不仅拍摄了纪录片《远山上的歌舞》,还创作了短视频《土楼快闪》。黄晓丽老师所带领的制作团队则是多次往返华安县其他多个著名景区采景,最终完成了浪漫、唯美、深情的MV作品的拍摄与制作。而郭晓清老师则是亲自担纲编剧导演,创作了微电影《阿平》,作品特别邀请到黄洪波老师担任主演,讲述前村长阿平努力学习直播帮村民卖笋,但是他失败了,再一次开始了他的漂泊。作品以细腻委婉又颇具黑色幽默的影像基调进行呈现,体现了郭晓清老师一直坚持的文艺片创作风格。郭晓清老师表示:华安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例如“八闽第一畲”官畲村、土楼文化、高山族文化等等,这些都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从小就对华安有所耳闻,但在此次拍摄之前从未去过。来到华安之后发现这个地方仍旧保留着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耕作习惯,人与土地的关系仍然紧密,会让人感觉踏实,好像在华安,跟历史可以产生一些深沉的联系和共振,”郭晓清老师笑着说,“在作品播出后还有人来和我了解华安,想去那儿度假呢。”
这些微电影中的部分作品此前在由我院所举办的“第四届金豆青年影展”上进行展映,影展现场还迎来了两位特邀嘉宾——华安县高石村邹羽勇书记和邹志坤村长。邹书记与邹村长看完影展后深有感触地说:“这种由学生来导演、编剧、拍摄,然后把我们的村民融入进去的故事片是挺好的。不仅有村民的参与,还有学生的参与,我感觉这个(做法)对于我们乡村振兴战略是有很大帮助的。我对我们村宣传很重视,包括学生去的时候,我们全村上下都非常配合他们。我们村里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接下来和嘉庚学院在乡村振兴方面会有更多的合作。”
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以文化艺术之力服务乡村、传播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与服务中心的老师们兢兢业业,积极进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团队工作经验还曾在2022年被福建省科技厅评为“全省科技特派员优秀工作案例”。我院院长、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苏新春教授说:“以文化艺术之力助力乡村振兴是文传院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只有走进乡村,才能真正体会乡村。以不同视角看乡村,才会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新方向、提供新思维、注入新活力。”苏新春院长指出:乡村振兴的重点在经济,难点在文化,而关键在人才。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大学生下乡是时代的召唤,大学生通过下乡实践,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乡村,才会对乡村有所感触,从而有所作为,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这个未来的社会建设主体去感受乡村的变化与发展,从中学习总结相关经验,激发新的创造力。在国家鼎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之中,有志于“躬身入局”的青年学生的推动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而我们大学教师,就是这样的有志青年的第一培养者与塑造者。
供图:人文与传播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