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调研】芗剧传承何去何从——“芗音袅袅”实践队赴漳州调研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蔡智辉 李凌慧 编辑:宣传中心 唐慎言 发布时间: 2019-08-16


芗剧又名歌仔戏,起源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作为我国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它既是闽南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共有的文化瑰宝。然而时代更新、科技福利使人们的娱乐方式和文化生活愈发多样,对传统芗剧的表演模式及其依附于特定方言地域的生存模式造成巨大冲击。




为探寻民间戏曲——芗剧的生存现状,更好地保护并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芗音袅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队前往漳州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漳州市老街、漳浦赤岭镇油坑村等地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芗剧调研。



 78日上午,实践队一行到达漳州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参观了漳州芗剧团,并在负责人介绍下了解了芗剧的发展历史和剧团在保护、传承芗剧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78日下午,实践队扛着机器顶着烈日前往漳州老街,对漳州市民进行街头采访,市民们也对芗剧传承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经过对老中青三代人的采访,我们愈发感受到芗剧的传承保护迫在眉睫,离不开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



 79日,实践队再次前往漳州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并有幸采访到了芗剧团团长王文胜和国家一级演员陆逸红。王文胜团长在谈到芗剧的传承工作时表示,芗剧传承步履维艰,当前最大的困难在于事业编制名额缺,从艺人员没有工作保障导致人才流失;相关政策扶持需要具体化和持续性曾经各县都有的剧团,现在漳州市仅剩四个,且国有剧团也从10个减至5个。陆逸红老师在访谈过程中同样对芗剧的保护传承表达了担忧,但同时又对剧团内的青年演员的坚持感到欣慰;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剧团内的青年演员不少都是通过兼职来保证平时的表演学习,这份难能可贵的坚持令人动容。




 710日,实践队跟随芗剧团前往漳浦赤岭镇油坑村,对剧团从舞台、场景搭建到演员服饰、彩妆准备等的一系列幕后工作进行有序的跟踪记录,并同当地村民一起在王爷公庙前欣赏了长达三小时的传统芗剧剧目《东宫轶事》。








面对芗剧艺术逐渐没落的严峻局面,社会各界必须通力合作,探索芗剧发展的未来之路。加强剧团建设,促进官方剧团和民间剧团的相互团结协作;扩充表演人才的培养,提高行业门槛;地方政府加大对芗剧扶持力度的同时具体落实相应政策,解决剧团编制分配窘境;同时加强芗剧行业的创新转型,让芗剧走进学校,引导学生树立传承意识。


几天的深入芗剧调研中,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解芗剧,领略了传统戏曲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感受到芗剧当前传承发展的艰辛和无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一群愿意“逆流而上”的人——他们坚守着落寞而孤寂的事业,为逝去的时代留住一丝独属的光亮,他们站在历史轮转的舞台,戏幕开合、水袖起落,唱着世人的悲欢离合、风月荒唐。


撰稿:蔡智辉 李凌慧

摄影:韦凯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