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1.课程建设规划及思路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建立了以合格课程为基础、重点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课程为亮点的课程建设体系。
学科的合理设置与师资力量的配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保证。本专业创办以来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2010年版的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本专业坚持:一、保持培养方案的连续性,在原有构架的基础上完善、补充、微调;二、加强二级学科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以利于学生专业基础和专业素质的打造,便于学生在四个专业方向下进行选择;三、根据培养目标来完善课程体系,不随意改动;四、每门课程应有独立的知识涵盖面,对相近课程保持一定的距离。
2.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学时分布情况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模块:技能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三大部分,学时分布比例分别占学生在校总学时的24%、23%、53%。同时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进行考察。
3.课程教学大纲建设情况
已建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下的课程121门,均按照严格的大纲规范进行撰写,先后5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大纲规范化之后,要求教师按照大纲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编制教学进度表。专业主任在实施教学监督时,按照大纲内容,比照教学进度表来听课评估。
4.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合与改革
本专业对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数次调整。首先将二级学科课程分为三大板块:第一,基本课程,包括全校的技能必修与选修课;第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第三,四个专业方向下的基本技能和进阶类课程。当时发现第二、第三板块界限有些模糊,导致第三版块课程设置比较混乱,故将第一板块内的课程与学院已经提供的技能必修、选修课程协调;再在第二板块新增或修改原本已有的教学大纲;同时在第三板块的进阶课程中,根据学生基础及需求做了适当合并,增设了一些1学分的课程,配合专业课程的深入。通过这样的协调,使课程体系更好地符合了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定位培养。
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同时,我专业学科下设了2个二级学科教研室,一个是文学教研组,由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专业方向教师组成;二是语言教研组,由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方向的教师组成。使得课程与师资的配备更为合理。
5.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1)省级精品课程:《应用语言学》建设情况
2009-2010学年《应用语言学》作为三年级的选修课程,是我专业重点建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应用语言学实验室成为本门课程实践的主要操作地。在教材使用方面,实践性强的操作部分由教师自行编写。实行一门课程多名教师主讲的机制,使课程生命力延长。该课程的教材建设正在论证和编写阶段,5名语言学学科教师全部参与此套课程教材的编纂工作。围绕该课程还增设了《<普通语言学教程>导读》、《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料库语言学与语料分析》、《秘书学概论》、《普通话培训》、《公关语言学》等配套课程,形成相互支撑、又有边缘拓展的课程群。积极邀请国内该领域内的专家开设有关专题讲座,2010年春季学期先后邀请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董琨教授等专家来本专业开设专题讲座,就应用语言学领域内的前沿信息和学科前景与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受到同学普遍好评。
(2)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建设情况
该课程采用了“三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精讲和同学们课下泛读结合、文本阅读与理论阐释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2007级起采取大一新生写作文献综述、大二开始写作小论文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文献搜集梳理的能力与写作能力。将古典文学的学习与文化调研相结合,在石狮、长泰马洋溪的文化调研活动中,调研中强调学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运用古典文学中的文化研究视角,对文化现象做出解读阐释。为了扩大学生对文学名作的阅读量,还组织了读书会等活动,师生共同讨论读书心得。学生会学术部组织了“中文系同学阅读量”的调查,将中文系同学借阅图书的数量作了全面统计,由老师提供相应的读书指导。还将古典文学的知识学习与文言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古诗词写作能力。叶懿慧、张羽辰、刘楠等三位学生在2009年的全省诗词歌赋大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体现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3)双语示范课程:《欧美文学史》建设情况
以专业必修课基础课《欧美文学史》为轴心有体系有意识的尝试双语教学,同时建立了含主干基础课程(欧美文学史)、学科选修(美学、东西文化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理论等)、专业选修(西方当代文学史、当代大众文化研究、莎士比亚研究等)的由宏观掌握到微观分析、由文本细读到理论深入、由个别作家作品到世界文学发展史的纵横交叉式的多角度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强调原文阅读和理解,出现了中文系学生阅读英文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个案。在英文系开设了专业课《中国社会与文化》(英文授课)。任课教师由学院委派在2009年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总结并撰写了《独立学院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以文学研读课程为例》、《独立院校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史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人文素质教育与理想授课者——世界文学教学探讨》等教研论文,教研项目“整体建构世界文学立体化课程体系”,获得学院2009年教学成果奖,提出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性目标:“双语教学应该是从语言到文学到文化的总体把握和建构。”
(4)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语文》
本专业承担着全院的基础必修课《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该课程是面向中文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通过对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鉴赏能力,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增加理解,提高其文化素养与道德情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总方针是:诸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自由选择篇目,完成教学任务。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个单元皆需有所兼顾。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亦皆需有所兼顾。我院是人才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大学语文》课程就是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人文素养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我国悠悠文化发展的线索,培养加强各种表达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关怀生命等人文素养。
(5)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
2010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本课程理论性很强,为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上精讲与课后练习结合,老师讲与学生讲结合,讨论与练习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专家参与和指导教学研讨,邀请国内语言学方面的资深专家来系指导,举行座谈会和学术报告;第三,指导学生正确和合理地运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并由此而加深对课堂上讲授的语言理论的理解。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第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论著,从学写文献综述入手,再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探讨,提高了学习兴趣,也锻炼了论文写作能力。
6.合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对教学组织、课件制作、备课、多媒体设备操作、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等作出了明确规定。鼓励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制或选用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教案都有上传到教学文件系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