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静怡实习作品:聋哑女孩 妙笔“说”画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聋哑女孩 妙笔“说”画
(海峡导报20120209)
秋千上笑靥如花的孩子、老宅前神态婉约的女子、逶迤曲折的小巷人家、大拙至美的南靖土楼……画卷中洋溢着典雅婉约、隽秀细腻的美感,蕴藏着勃勃生机。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一名聋哑女孩,她是南靖土楼的女儿张新颖,今年24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二间画廊。
十岁获全国优秀奖
昨日,导报记者一走进“新颖画廊”,一个穿着蓝色风衣、牛仔裤的戴眼睛女孩站在画台前忙碌,她就是张新颖。她身材苗条,笑容十分甜美,一双澄澈的大眼睛,一笑就露出一对深深的酒窝,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她戴着助听器,通过观察别人说话的嘴型,吃力地用简单的字眼和手势回答观光者的问话,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就只能用纸笔跟人交流或者请妈妈和妹妹帮忙。
新颖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显露出了绘画天赋,她的美术作业老师常常打100分。9岁那年,新颖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画画。天赋加上数倍于常人的努力,新颖的绘画水平日益增长。一年后,她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国青少年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15岁,新颖开始学习国画;16岁时,以《老鼠娶亲》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特等奖。此后,在各种级别的书画比赛中,新颖屡屡获奖,在漳州画界崭露头角。去年5月她在南靖山城办起了一个画廊。
画风清新构思独特
最近,新颖的第二间画廊正式开张了。在这间面积仅约40平方米的小画廊里,却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墙上挂满了新颖这些年创作的书画作品:《土楼》、《昭君出塞》、《赞梅》、《那一片绿》、《家乡水车》等等。新颖无法流利地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眼中的事物,她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悟在宣纸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看着她的画似乎能通过画纸上的笔墨色彩看到她内心的阳光与喜乐。
她的作品画风清新,构思独特。无论色彩、意境、格调、气韵,都能牵动人的内心。一宗宗水粉画巧妙的颜色搭配,给人带来充满了生机与生命力的感觉。画上的青山、绿水、水车、古宅也带领着观画者进入了宁静致远的世界。
老师一笔她一笔学绘画
新颖的母亲江女士告诉导报记者,新颖4岁时突发高烧,送去村里的小诊所看病,因医生粗心,用错药量,导致双耳失聪,并逐渐丧失了语言能力。为了帮助女儿复健,母亲放下所有的工作,专职在家照顾她。每天早晨5点多她就带着小新颖去公园练习发声,坚持不懈的训练,让小新颖恢复了一丝微弱的听力。
初中之前的新颖,还不会唇语。11岁时开始跟国家美术协会会员李安水老师学画时,显得那么吃力。由于听不见声音,与老师的沟通存在着很大困难,李老师和新颖只能比划着交流。最后,李老师一笔,新颖一笔,就这样一笔一划,缓慢艰难地走进国画深邃的意境中。
妈妈跟妹妹常常陪伴着她四处写生。有时候,草绿水茵、繁花满树的美景激发起她创作的灵感时,哪怕当时身上没有带画具,新颖还是会激动地一屁股坐在杂草上,随手捡来树枝开始创作。
户外写生难免遇到恶劣的天气,这时候,新颖的妈妈总是陪伴在她身旁,为她打伞遮阳或避雨。新颖作画时总是很忘我,一画就是几个小时。站在一旁的母亲,看到女儿一脸专注,全然不觉头顶上的烈日或打在身上的雨点,她既是心痛又是欣慰。
当时,每天作画到凌晨2点左右,早上9点又准时开始练习,她对这样的生活方式微笑着说,“不累,一点都不累,只要我觉得有灵感,无论多晚,我都能马上开始创作。”
回忆这段艰难的求学经历的时候,新颖说的话语虽然不够清晰和流利,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张新颖说:“现在,画廊,家庭,让我充满快乐,因为这两样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上帝给了我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一双描绘大自然的手,上帝对我很公平。”
义务教残疾孩子作画
“孩子们都很喜欢我。”新颖自豪地告诉导报记者。从2010年起,新颖开始到康复中心担任义工,义务教残疾小朋友画画。这些残疾小朋友中,有的是听力障碍,有的是智障。
上课时,新颖会走到孩子中间,吃力地说出小朋友的每一个不足,也吃力地听小朋友的提问。在这些4-12岁的残疾孩子中,新颖亲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尽量挖掘着每一个孩子的潜质。能听得见的孩子,就听新颖讲述画画的过程;听不见的孩子,就看着她画,一笔一划地临摹;看不见的孩子,就握着新颖的手,去感觉每一笔走向、轻重。现在,只要给这些孩子颜料和白纸,他们都能够画出一张完整的成品画。
(导报记者 胡倩 张伟华 实习生 钟静怡 黄一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