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牛犊”学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黄菁晶: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新闻传播系2009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201012月至20123月在《海峡导报》社实习。

201012月,经《新闻采写》任课老师的推荐,我有幸成为《海峡导报》“社区”版的“情报员”——实习记者。一年多的实习,由一个“菜鸟”小记者,成长为“优秀社区情报员”,我这个“初生牛犊”也渐渐学会了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从“忐忑”到“实干” just do it

每一个实习生,或许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动手之前总担心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强、技能不够,因而畏手畏脚。其实,当你真正开始行动时你会发现,之前的忧虑都是多余的,重要的是你敢不敢“亲口尝一尝梨子的味道”,能不能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再学习再提高。

作为社区版块的“情报员”,采写的稿件必须是生动有趣、读者喜闻乐见的,或者是网络上趣味视频的相关故事。而我是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在校生,虽然课堂上已听过如何发现新闻,可真正接触实际,我却茫然困顿,不知从何下手去采写社区新闻。这时,我的推荐人、专业老师潘新给了我建议:“学校也是一个大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有很多新鲜有趣的事情,是社会上的百姓很感兴趣的,你可以先从你熟悉的校园里去寻找和发现呀!”经老师的点拔,我打开了热门校园网站,很快就发现了一个亮点——一个由厦大嘉庚学院学生自制的创意视频《女人的鞋》,在网络上点击量惊人,引发热议。通过视频上留下的人员信息,我很快联系到了视频的主创者,一番攀谈和了解后,一篇名为“学生视频有创意 点击率突破40万”的新闻就“新鲜出炉”了,这可是我见报的第一篇稿子呀。

                                    用心准备,行动才能“快、准、狠”

有了第一步的跨出,收获了“处女作”,我变得自信了许多,接连又采写了几条消息在《海峡导报》上刊发。慢慢的,这样的“豆腐块”小作品已经让我有些不满足了,我一直在寻找机会,想采写分量更足些的新闻报道。

转眼过了元旦,节前的厦门文艺活动特别活跃,在众多的文艺信息中,我获悉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一方话剧社”将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公演《我不是李白》。天时地利人和上的优势,让我很快就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且在公演前一个星期就不时“潜入”话剧社的排练现场,记录他们排练时的细节和小故事。公演的第一天,我全程跟随采访,一早就从位于厦门湾南岸的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出发,乘车、坐船、打的,漂洋过海,一起来到了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一路的舟车劳顿,让我这个“晕车患者”苦不堪言,险些掉队,但一想到采访任务在身,也就抖擞精神全力跟上了。在演出开始前3小时,我就潜入了演员化妆室,见缝插针地对他们进行采访。

晚上十点,演出结束。我连夜加班,写出了一篇报道稿交给当班编辑,同时附上一份准备后续采写的通讯提纲。编辑老师看后说:“报社今天也派了记者去采访这次公演,没想到小黄你的速度更快,信息更丰富,这样,你马上把消息稿扩写一下!”得到编辑老师的赞许与认可,让我喜出望外,一不做二不休,我马上根据事先拟定的提纲和采访得来的素材,赶写通讯稿。凌晨时分,当我将完稿交给编辑老师时,听到他夸奖我是一名“快手”小记者时,我又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用心做足了准备,行动起来就会“快、准、狠”。

                                    从“菜鸟”到“优秀社区情报员”

在实习期间,每次看到记者外出采访时总喜欢说“跑新闻去了”,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让我感悟很深。确实,从获知新闻线索到最后的发稿,每一次的采访就是一次冲刺的过程,需要采访者付出很大的体力,但它并不意味着是一种盲打蛮干的行为。

一个新闻事件,蕴含的信息是很大很多,如何抽取其中精华,精简信息。提炼信息,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经大量经验的积累后才能游刃有余。曾为“菜鸟”的我,对于新闻发布会、企业联合社区进行夏令营活动等一类的新闻总是不得要领,只能简单地根据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式的报道,而随着经历的丰富,我开始懂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采集新闻信息了。

有一次,某汽车公司联合交警大队开展了一次小学生交通知识夏令营活动,在写作时我考虑到,最关注此类新闻的应是家长,他们最希望的是通过阅读新闻不仅了解了举办夏令营的消息,而且懂得一些有效的交通安全信息,知道如何教导孩子保护好自身安全,于是,我在写稿时,抛弃了传统的夏令营开营的报道方式,而是由夏令营为引子,重点叙述学生交通安全的重点案例,将相关的交通规则渗透其中,稿子见报后,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一年多的实习,我两次获得季度“优秀社区情报员”的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自己向“一名合格新闻人”的目标,又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