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孙青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四年的勤奋学习可以使你脱胎换骨,四年的沉湎堕落也可以使你的人生平庸无为。
我与大部分同学一样,刚迈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满心憧憬,以为从此告别了单调乏味的高中,在新的环境里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是几个学期下来发现自己一无所成。也许有的同学不以为是,继续玩乐,但我并不想就这样虚度光阴。
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从此我要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并没有什么杂乱的心绪,只是想一心一意学好每一门课程,把落后的课程补回来。抱着这种清净的心态,每一堂课都认真听,认真记笔记。如果要概括一下我是如何做到这样的,我想是兴趣使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不能把事情做好。就算是意志力再坚强的人也不能长久的坚持去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
 学习不是受难,应该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想想自己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学习生活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么?也许有人说兴趣是慢慢培养出来的,但我说,兴趣也是可以慢慢懒散掉的。同学们大部分还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为什么大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想,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吧。从高中的高压氛围中解脱出来,很多同学到了大学就抱有一种放松的态度。不求第一,但求无过,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得我们变得懒散,懒散又使得我们不能认真做事。老师布置的作业随便应付,小组案例讨论搭别人的便车……有科学家做过调查,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试问,在悄然度过的21天中,我们养成了多少坏习惯,我们还能回忆起大学伊始的憧憬么?
在我的学习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不是一个爱把问题积攒起来的学生,所以我选择提问。在课后,在答疑时间,只要有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我都会认真向老师请教。这么做并不是与老师拉关系得高分,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我们的老师都有丰富的经历和渊博的知识,一个问题或许你与老师的答案一致,但是听听老师的讲解,往往会有额外的学科延伸。这样好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老师都喜欢与学生沟通交流,很多的课外知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的。另外,网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而且总是与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哪一次打开网页,映入眼帘的不是新闻呢?多看一些时事新闻,听听名嘴的评论,不仅思路得到扩展,还能增加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学习没有特殊的方法,一切得益于坚持。我的周围不乏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学习专业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作息时间表、任务表,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一切学习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运用,只有把所学知识与个人生活、工作实践以及所处的时代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推动事业的成功。我认为坚持下去最好的方法还是兴趣化,长久地玩一个游戏、长时间地看一部电视剧就是因为我们喜欢,所以当你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任何人都一定能坚持下去。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如果可以深刻理解大学之道,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校训那样做到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