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人已非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6
十一岁以前我一直是在乡下长大的,那是一个家族似的村子,村子里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姓赵。因此她的名字也和这个家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赵家村并不大,大约有70来户人家。环绕村子的是整片的水稻田。但是不远就是山了。江南的山都不高大,却是一片一片的连着,绵延起伏,站在稍高的山头上,方圆好几十里都可以看的清楚。小时候,我经常在打柴时,爬上我们那儿最高的山。草草地打完柴,然后和同来的伙伴找一处好的落脚的地方,看烟雾里隐隐约约的县城。那时,我最期盼的就是每个礼拜父亲去县城进货,那样我就可以缠着他,要他带我去县城。哪怕只是一直跟着他到处走。
听母亲说,我出生的那天上午,有四只喜鹊分别在我老家和我外婆家鸣叫。因为出嫁的女儿正月要回娘家省亲,所以我母亲年春节刚过(原文“初一”和后文“人日”等时间有违,故改)就去了我外婆家。而且更巧合的是刚好那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还是大诗人屈原的出生日。我一直半信半疑,后来才知道原来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而关于屈原也是这天生日这一点,则是后来在郭沫若的《女神》中看到的。也许这些都可以说是巧合吧!一直到现在我也不觉得这些对我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还是我,二十岁了,还是默默无闻。
村子里有一个老婆婆,就住我家老屋对面,她对我很好,每次我出去玩经过她家的时候,她总要给我点吃的,都是些花生,糖果,爆米花什么的。因为她是寡居,四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我便在不上课的时候去帮她挑水。后来我离开村子去县城读书了,她还常常向我奶奶问起我,并且让我奶奶捎些她家鸡生的蛋给我吃。因为在外读书的缘故,我一年也难得回去几次,但是每次我回村子,我总忘不了要去看看她,和她说说话。
在我家的后门口有一条小溪,每次下雨,都会有很多的鱼在里面。所以村子里的人,一等雨停了,都拿了网具什么的来这里捕鱼。当然,等他们来的时候,最好的位置已经被我占了。有时候妹妹会来帮我的忙。只要我坚持两、三个小时,那么我们家两、三餐就有丰盛的鱼肉可吃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那些儿时玩伴,我们一起去上课,一起去打柴,甚至一起欺负别村的同学。因为我们村是村委会所在地,村小学自然也在这里,并且我们村都一个姓,所以特别团结,以至于老师拿我们都没有办法。
十多年过去了,在我来上大学前,我回去了一趟,刚好碰到了一个玩伴,比我大一岁。我们一起上的小学,后来我转学到了县城,在县里读初中后上了高中,而他上完初中后读了技校,后来去深圳打工了。之后很少见到他,这次回去看到他,已经找不到儿时的那种亲密了,一番交谈之后才知道,他这次回来是因为他的妻子要生小孩了。
赵家村近些年来变化了很多,没有以前热闹了,年轻人基本不在家,甚至连中年人也很多到外面谋生去了。留在村子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一时间村子里面变的很冷清。村子还是那个村子,然而已经不是我所熟悉的村子了。
如今远在外省,偶尔想起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还是感到有一种说不清的特别的感觉。现在我也只能用这只言片语来略为回忆一点。
有机会,我想我会再去那个可以看到县城的山上坐一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