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悼亡词文献综述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6



 

摘要:清代纳兰性德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悼亡、兄弟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而成就最高的当属悼亡词。本文总结了纳兰悼亡词艺术风格与手法,风格成因及其成就、影响。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词;对象争议;风格;成因;成就
 
纳兰性德, 原名成德, 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 清朝满族成就卓著的词人, 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 , 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 , 虽然在人世间只度过了短短的三十一年, 却以其情真意切、委婉动人的诗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国初第一词人”, 足见其影响之大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地位。
 
据台湾青年学者李嘉瑜统计, 纳兰的悼亡词共32 阕, 24 个词牌。其中标有悼亡副题的共6 阕, 词牌是《青衫湿》、《鹧鸪天》、《南乡子》、《沁园春》、《金缕曲》、《青衫湿遍》。未标“悼亡”字样而实是追忆亡妇、回恋旧情的有26 阕, 词牌是《忆江南》、《浣溪沙》、《菩萨蛮》、《减字木兰花》、《卜算子》、《采桑子》、《眼儿媚》、《荷叶杯》、《鹊桥仙》、《蝶恋花》、《凤凰台上忆吹箫》、《沁园春》、《临江仙》、《生查子》、《红窗月》、《山花子》、《摊破浣溪沙》、《虞美人》。
 
一、争议
 
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言: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清),大畅厥旨于乾嘉以还也。” 清初纳兰性德便是以悼亡词将词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对于纳兰的悼亡词的悼亡对象,历来都有争议。
 
据史料记载纳兰性德与其表妹从小指腹为婚,两小无猜,但后来表妹因清朝制度被迫入宫做了秀女,有学者因其多写对于深宫女子的同情和“回廊”“深墙”意象,认为纳兰悼亡词对象便是作为其初恋情人的表妹。
 
但至今大多数学者则认为纳兰悼亡词对象是其亡妻卢氏,卢氏18岁嫁给纳兰,21岁便因难产而亡,娇妻的死对纳兰的打击颇大。“纳兰的词告诉读者: 妻子逝世后的8 年时间里, 他的思念和痛苦始终不能自已,且与日俱增, 甚至达到了如某些评论家所断言的娇妻亡故, 词风为之一变的程度。所以他的同窗好友叶舒崇颇为肯定地说道:‘于其殁也, 悼亡之吟不少, 知己之恨尤深。’”
 
二、词风
 
纳兰性德悼亡词独树一帜,开创了纳兰词风的崭新形式,根据历年来学者对其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纳兰的悼亡词哀婉凄艳,有着至真至深的情感世界,表达了对亡妻刻骨思念。
 
纳兰“以他满腔的清泪、刻骨的疚心、永久的悲哀、无尽的思念来遣句填词, 以痴极坳极的至情致语来倾诉生死之恋。”纳兰悼亡词“以情取胜, 荡气回肠的情感力量营构出强烈的悼亡氛围, 创造了充满哀怨、感伤、缠绵、悲凉的感人气息, 形成纳兰悼亡词艺术氛围的底色和基调, 强有力地支撑起了纳兰悼亡词整体艺术氛围的构建; 并且成为词作艺术氛围形成的主导力量, 为词作艺术氛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仁政曰:“先生弱冠时, 已赋悼亡, 缝蜷哀感之作, 居词集之半, 声泪俱随, 令人不能卒读。”陈维落说:“《饮水词》哀感顽艳, 得南唐二主之遗。” 顾贞观说:“ 婉丽凄清, 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 如听中宵梵叹, 先凄婉后喜悦。”
 
纳兰的这些悼亡词追忆往昔、情真意切、让人不忍卒读,具有令人泪湿沾襟的魅力,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清初词坛甚至整个中国词史上的美锦奇葩。
 
第二,纳兰悼亡词“以白描见长, 以深情取胜”,抒发了一种纯真的高尚人情,构造出一个超越世俗的精神家园。
  
“纳兰性德展现的精神家园丰富了词作的内涵, 进一步拓展、提升了悼亡词的艺术氛围, 为作品注入了深沉蕴藉、清丽脱俗、多感超拔的艺术气息, 从而创造出高远的艺术境界, 使悼亡作品的艺术氛围呈现多维度的结构。”
纳兰的思念是深广而绵长的, 他的悲痛是深沉而不息的。他用一种圣洁而纯真的情感打动读者,给予读者人世间最珍贵的人情和人性,高尚而纯洁。
 
第三,纳兰的悼亡词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造就了虚实相生的意象天地。词染上一种“失望与希望相伴,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凄迷色彩”。
 
纳兰性德经常借助一些意象表达他对生命的体认, 使意象具备哲学意蕴, 所抒发的情感更具有形象性。如借藕断丝连表达他对妻子的爱不会中断,“风絮双残已化萍, 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 记前生。”《摊破浣溪沙》“惟有恨, 转无聊, 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 冷雨西风打画桥。”《鹧鸪天》词作以风雨摧花喻人早亡。而在这类表现手法中, 表现最突出的当属《蝶恋花》。
 
第四,少年老成的抒情辞调。
 
以词写悼亡, 北宋苏轼、贺铸已开其端。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方回《半死桐》“ 重过闻门万事非” 二词可作为宋代悼亡词的代表。前者如梦似幻, 还融有作者自己半生坎坷沉浮的深沉感啃, 以艺术境界胜后一首质朴自然, 情出于患难与共的日常生活, 以写实胜。艺术成就上可与前代作家比肩, 而词作数量最多, 写作时间跨度最长的作家, 就不能不推纳兰性德。
 
纳兰的创作与前人同题材词作相比,具有了少年老成的抒情辞调。
 
1、从时间上讲,卢氏21岁逝世,其时纳兰也只有二十三岁,从妻子初亡到纳兰三十一岁病逝,8年的悼亡生涯使纳兰的悼亡词超出了他本身的年龄,抑郁而深沉。纳兰悼亡词的写作跨越了纳兰的整个后半生, 直至他生命的尽头。
 
2、从深度上讲, 原配卢氏的亡故对纳兰一生造成的影响要远过于其他悼亡词作者, 相应, 悼亡词的创作对纳兰词整体思想感情风貌的形成, 对其词风的转变都有着深层的影响。
 
三、成因
 
纳兰性德写下如此多的悼亡词,并且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根据历年来学者对其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
 
其一,性格原因。在性格方面,纳兰性德是一位感情丰富、多情多义之人。他敏感而多情的性格使他的词风细腻婉约,尤其在悼亡词的写作上,忧郁的个性将其中的哀伤浓墨淡染,氤氲如画。
 
其二,因为纳兰性德对其妻卢氏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而爱妻的死,对其打击有其深刻。从《卢氏墓志铭》中对卢氏的介绍评价到纳兰词中对卢氏的追忆描绘,无不表现出二人的深厚感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血泪交融、情深义重,是死者对生者的期望,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它不仅表达了纳兰性德与卢氏之间个人的真挚爱情,而且表现了人类对最纯洁情感的追求,并且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读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那么带给我们的将不会只是感动了。”
 
其三,与对仕途境遇不满,一生悲慨有关。纳兰虽生在富贵之家,但父亲的荣耀也成为他仕途的桎梏,侍卫生活的不自由更加重了他的哀伤,所以才会有“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感慨。纳兰性德的词并不是只在写悼亡时悲慨,他的词风“在整体上被评价为‘悲感顽艳’,悲情是其主调。那么他的悼亡词便与他的心境有了直接的关系,悼亡也成为他发泄心中悲凉情绪的一种方式。”纳兰的思想和心境经历了一个由初入仕途的兴奋,很快转为厌弃官场生活的过程,而且这种悲慨的心情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
 
其四,出于纳兰性德对词的特殊理解与偏爱。纳兰性德少年时即偏爱于词,并对词体有特殊的理解,故以词悼亡成为表达思念卢氏的主要方式。纳兰长于填词, 也善于写诗, 而且诗词的数量大体接近。但抒写悼亡这一内容, 纳兰却有意识地选择了词这种文学样式。
 
其五,纳兰饱受儒学滋养, 熟悉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和历代著名的文学作品, 他深受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忠君、至孝、信友、尊师, 也对温馨的小家庭尽责。
 
其六,纳兰把悼亡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的严肃的题材来对待。他是以一种极为严肃诚恳的态度悼亡的,没有丝毫的虚伪、庸俗和浅薄。纳兰继承并发展了潘岳、元稹、苏轼和贺铸的悼亡诗词,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通过悼亡,抒发了一种崇高的感情和人间的至情与至爱,从而在悼亡诗词的发展史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成就、影响
 
纳兰的悼亡词在中国悼亡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总结历年来学者对其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纳兰性德的词抒发的哀悼亡妻之情是真挚感人的,因而具有审美价值。
 
第二,创设出了鲜明而深邃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纳兰悼亡词是对前人悼亡诗词的继承与发展,态度严肃真挚,在悼亡诗词的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悼亡之作在纳兰爱情词里占据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文学史上, 悼亡诗最早可推溯到《诗经·绿衣》, 此后有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李商隐的《锦瑟》、苏轼《江城子》、贺铸《鹧鸪天》等, 这些词虽都属悼亡名篇, 但数量上没有纳兰的悼亡词多, 而且纳兰的悼亡词意切情真、酸楚悲凉、荡气回肠、哀音绝响, 正是后来者居上, 所呈现出来的恰恰是纳兰‘心比秋莲苦’(《蝶恋花》) 的死别求诀的吟叹。”
 
第四,纳兰的悼亡词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和谐与统一。纳兰充分发挥了词特别适于抒情的长处,词这种文学样式或长或短的篇幅, 错落有致的句式, 谐婉顿错的韵律和情韵悠扬的风致, 更适宜于表达他那种低回婉转、回肠荡气的思绪和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纳兰的悼亡作品是他无限凄楚的悼亡之情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水乳交融的结晶。
 
第五,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把心灵直接向读者剖示的至情词, 他把视妻子为唯一的真情, 细腻关切的深情和盼望来生再结姻缘的痴情, 融合到了几近完美的境界同时, 所选择的意象清新疏朗, 对情感的抒发不加节制。亲人亡故这种情感本身就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不加雕饰就足以打动人心, 强烈的情感表达比含蓄的表达艺术效果更好。所以,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才会得到后世如此高的评价, 悼亡词这一题材正是到了他这里才登峰造极。
 
第六,纳兰悼亡词对于纳兰性德自身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悼亡心态贯穿着他的后半生,使他不能自拔。纳兰青春时代“ 当花侧帽” 的明快心境随着卢氏的亡故一去不返。为了从这种无力自拔、消耗心力的悲苦中解脱出来, 纳兰转向禅学以求出路。也是这个缘故, 纳兰词集再刊时更名为《饮水词》。“但在佛经中, 他所找到的并非是解脱, 而是走向了寂灭, 和对人生本身的否定。”悼亡心态是纳兰在人生中形成了“无奈的心绪”和往“‘后’看的状态”。
   
五、结语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一直以来受到评论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历年对纳兰悼亡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对象争议,艺术风格,风格成因,成就影响四个方面,以期对纳兰悼亡词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悼亡心态和纳兰词》济南职业学院 王卉《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年31期
(2)《哀感顽艳婉丽凄清——纳兰性德词风探析》沈燕红《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月 第14卷第1期
(3)《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罗建勤(萍乡高等专科学校江西萍乡 337000) (4)《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5)《悼亦有道———爱伦•坡与纳兰性德的悼亡诗对比分析》赵卫东(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4期2007年8月
(6)《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宋培效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 年第4 期
(7)《满纸悲愁之音吟唱断肠愁曲——解读纳兰性德词》朱凯(潍坊学院, 山东潍坊261061)《潍坊学院学报》2005 年1月第5卷第1期
(8)《纳兰性德<青衫湿遍>悼亡的对象》 亓 元 《满语研究》2005年2期(总第41期)(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9)《纳兰性德情词初探》张晓群《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23卷2006年10月第10期
(10)《浅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特色与成因》潘荣江《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第3期
(11)《憔悴谁知浪得生——浅谈纳兰性德爱情词中的苦情咏叹》薛梅《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25卷第4期 2005 年11月(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河北 承德 067000)
(12)《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评析三大悼亡词》张锡梅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第3期
(13)《如水的情 如梦的影——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耿丽萍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社科系, 广西 桂林 541004)《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 第1期(2005)
(14)《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论纳兰性德悼亡词》吴波 (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陕西咸阳)《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期 2007年8月
(15)《色彩交替中的如梦缠绵——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陈蓉芸、陈利(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16)《文化研究》科教文汇2007.2 下半月刊
(17)《试论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 周俊萍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7.06
(18)《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项小玲《南平师专学报》2000 年第19 卷第1 期
(1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浅析苏轼与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申茜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第22卷 总125期
(20)《天上人间情一诺——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张佳生 《民族文学研究》2005. 1
(21)《我自终宵成转侧 忍听湘弦重理——解读纳兰性德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山东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魏红梅《电影评介》 2006/20
(22)《怎一个“愁”字了得——解读纳兰性德词》朱 凯(山东潍坊学院中文系, 山东 潍坊 261061)《满族研究》2005 年 第4期
(23)《小晏、纳兰词比较论》 邹自振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7卷 第1期
(24)《因无端之事 作有关之想——小议纳兰性德悼亡词》虎利平(昆明大学社会科学系,云南 昆明 650118)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9月第18卷第3期
(25)《折叠多歧摇曳情浓——读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金缕曲》严迪昌《名作欣赏》 1982/02
(26)《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试比较纳兰性德与哈代悼亡诗两首》(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刘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3
(27)《一种凄惋两样情怀——纳兰词与李煜词之比较》刘萱(佳木斯大学高教研究所,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4月第22卷第2期
(28)《血泪哀歌, 命运悲叹——纳兰性德悼亡词初探》林朝辉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 广东汕头 515041)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23卷第3期
(29)《一阙悲歌泪暗流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性德凄婉词风形成原因试论》孙谦龙《岩师专学报》 2002年10月第20卷第5期
(39)《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王葳《世界文化》 1995年 01期
(40)《纳兰容若悼亡词浅论》韩俊兰《渤海学刊》1995年第4期
(41)《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悲剧意蕴》徐承红《名作欣赏》 2001年03期
(42)《略论纳兰性德词凄艳风格的形成原因》孙明霞 (成都教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1)《成都教育学院学报》第20卷第4期2006年4月
(43)《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李嘉瑜《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44)《纳兰性德悼亡词试论》宋培效《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45)《纳兰性德和他的悼亡词》郭凤歧《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总第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