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髻晴云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6



 

伴着朱熹的一首《双髻峰》:“绝壑藤萝贮翠烟,水声幽咽乱峰前。行人但说青山好,肠断云间双髻峰。”我们一行六人于79走进了长泰县著名“古八景”之一的“双髻晴云”,即天成山。它位于长泰县东南部,峻峭挺拔,洞壑幽深,是长泰县县城武安镇的天然屏障,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起初,在登山之前,带着一份神秘感,我对天成山被命为“双髻山”的缘由做出了猜测,我想,往往山都以其形似而得名,此山亦应不例外。随后我的猜测便在导游的口中得到了印证。双髻山,北峰天成,海拔342,南峰晞发,晞发峰上有两峰对峙,远望宛若古代仕女头顶双髻。山中林木蓊郁雨后初晴常有浓浓的雾气在山巅飘绕,平添了双髻的婀娜之姿和神秘感。因此,“双髻晴云”便成了长泰县一大著名景观。
 
八点半乘车出发,九点我们就来到了天成山的脚下。首先飞入眼帘的便是巨大的官帽石,像极了古代官员的乌纱帽,位于其下方的是瑞烟岩碑记。走近细看,方知记载的是明代进士杨莹钟初游此山并在此做了一系列的开发和建设的事迹。登阶而上,远远便看到了嵌在山岩上的红色的大“佛”字。据了解,那是雍正的墨迹,此“佛”字被冠有世界“佛”字磨崖石刻之最,这里便是佛字崖了。从崖处向下极目远眺,开发区的全景便尽收眼底。于此,我体会到了大我和小我的精神统一,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居高临下之感,又有被众山包围的渺小感。接着,我们到了登山过程中最难通过的地方:摸乳石。处在我们眼前的摸乳石,高达2多,狭窄仅容一人侧行,须全身四肢如壁虎般贴石挤过,这对我们来说是第一个挑战。看着每个人安全的通过,我揪起的心终于又放下了,惊叹这大自然竟是如此的奇妙!经过了樵夫洞、古寨门,我们一行六人来到了石鼓。据传,当初辞官回乡筑寨隐居的明布政使杨莹钟,还有于此屯兵抗倭的戚继光,以及被清福建总督郎廷相率上万精锐围困的郑经部署,都曾在此设立瞭望台,发现情况即敲响此石头发出讯号。因此,此石被命为“石鼓”。
 
敲过了“石鼓”我们浙商了一个几近垂直的“石井”,80多级石阶没入最顶处一眼亮光的“井口”,这就是通天洞了。此隙极尽古寨之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攀爬时需格外小心。在通天洞的旁边,便是放生池了。至此,我们已经到达了天成山的最顶端,大家流着汗水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准备踏上下山的旅程。从通天洞向下,便是杨氏家族抚今追昔之地-------杨氏宗祠。若要下山必要经过172级石阶,即通天街。此阶素有“若拾级而上宛如登天”之称,我们则由此下得人间。下得天阶,一条古道扑面迎来,我仿佛嗅到了历史陈旧的味道,这是一条唐宋时期的古驿道,曾是潮州、漳州一带晋京的大道。踩着历史的古道,我们走进了天成山最大的洞室-------布政学堂。传说是明广西布政使杨莹钟教书办学之处。
 
最后,我们造访了杨莹钟的读书处——观音洞,杨氏“一门三举”便出自此,他还在此栽了一颗芒果树,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实为壮观。
 
路在远方,我们的旅程还在继续,并未画上句号。汗水唱着青春的歌谣,抒写着不老的篇章,我们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