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祭 为了幸存下来的人们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6
一年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伤悲和希望都在时光飞逝中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时间可以让很多东西沉淀下来,包括感恩和爱。12日下午14:28默哀三分钟的仪式很多人都做了,感恩在心里;也有很多人都还没有办法忘却那些永远埋在废墟下的生命,爱是无声的。
一年过去,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周年此时,我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灾后的重建,冷却的热情在人们的心底慢慢地滋长,是一种人性、一种思考。
面对逝者,我们无愧吗?
北川县最近计划耗资23亿元,建一个“地震博物馆”,把地震遗址包装成商业化旅游地,无疑是一件挺尴尬的事情;23亿元用在基础设施恢复不是能更好地让北川老百姓活下去吗?尊重每一个死难者,还逝者一份宁静,这是遗址建设最起码的底线。
五一期间在厦门实习的时候,听曾经去过灾区的记者称现在他们不接受小笔数目的捐款了,这让我感到诧异,地震刚发生时捐款的热情助长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吗?震中很多逝者到现在名字都无法完全统计,就如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一样,他们并不是“无名逝”呀!我们痛恨一手造成大屠杀的日本人,但是他们却能做到连一个阵亡的小兵名字和籍贯都清清楚楚地刻在墓碑上。
救灾阶段每一天都收看电视,真的每一天都会忍不住流泪,我们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力量,但是在一周年之际,真的要借节日旅游之口,来大动干戈地进行参观吗?这样我们才真的是有愧于逝者,他们需要宁静。
礼物还是金钱?救救孩子!
北川一中初三女生李青是地震幸存下来的孩子,19日是她震后第一个生日,对父亲说的一句话是:“我还能过生日,但是我的同学却不能了,我不要礼物,只想要同学们都活着!”她许下的生日愿望是希望没有下落的同学现在还坚强地活着。
没有更多的语言来形容看完这个采访的感受,心酸流泪也不能代表什么了。捐款多少、礼物是什么,在生命面前变得如此卑微、不值一提。但是地震后很多孩子成了“名人”:“小林浩”、“可乐男孩”……媒体用镜头围攻孩子,心理学者逼孩子回忆灾难细节;在灾难中的孩子,我们能给的只是我们认为的爱的方式,是金钱抑或物质,都是一厢情愿的关爱。
人性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我们更应该询问他们的需要,而不是直接塞给他们一堆所谓的爱心和仁慈。我们不应该拿廉价的同情践踏孩子们的自尊,他们很不幸。
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感恩
走在在中山路上时,我们是否会经常看到很多乞讨者?在寻找新闻线索时不由自主地偏向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失业者、拾荒者、摩的司机……遭遇灾难,确实很不幸,但是在社会上不幸的人还很多,他们同样是生命,同样需要帮助。
小县城的风景里,不乏一些挑菜街边卖的农民,他们一年的收入也许就是城里人两个月的花费;我在村里人家曾经最好的用餐就是略带沙石的米饭,而他们却已习惯。我们看到一个孤独老人在养老院,就会觉得他的子女没有对他尽应有的赡养义务,但是,我们自己又付出了什么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如此微妙,微妙到有时候你不能去解释它为什么。
世界需要的是爱和和平,假如我们没有了世事纷争的苦恼,相信更多友善和爱会滋长生活在各个角落,地震把我们团结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我们缅怀,因为活着的那些人们。
周年之祭,震区同胞请记住,活着是对逝者最好的负责!
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感恩。这也许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
谨以此文,缅怀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注:此文荣获“感恩情怀 大爱无疆”纪念5·12征文比赛三等奖